|
文翁治理湔江,采用鱼咀分水与平梁导流相结合,防止湔江水害,在彭州关口留下的水利工程史称湔堰。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晋朝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孝文帝末年(公元前158年)以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灌繁田千七百顷”。文翁是跨流域引水和治水兴利的先驱,是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先贤。 先秦时期湔江流域洪水灾害频繁,不仅导致湔江、白鹿河下游经常出现河水泛滥,而且一旦壅塞,无法排泄,导致“蜀水不流、蜀地潴水”形成较大的“堰塞湖”险情。文翁任内湔江流域突发大洪水。一日文翁见成都街头灾民突增,询问方知繁县(今彭州、郫都、新都等区域)、湔氐县因湔江断流出现旱涝,繁县良田裂缝寸余,而湔氐一片汪洋,百姓纷纷外出逃荒。 文翁闻之赓即带领各级地方官员,亲临湔江实地考察灾情,驻足“天彭门”,唯见皂角岩垮塌,岩石压断湔江河床,上游水淹良田,下游久旱无收。文翁借鉴都江堰的治水经验,打通皂角岩以排上游水患,解下游旱情。同时巧妙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采用鱼咀与平梁引水,形成分水灌溉、泄洪排沙,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湔江堰枢纽雏形。文翁将渠首建在湔江出山关口,在“天彭门”打通皂角岩,凿通湔江口,开江口灌渠,“曾析为二派”,分泄湔江、白鹿河汇流洪水,水流呈扇型分成多股,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涝灾旱情,得以控制。《蜀中名胜记》曰:“江水出羊膊山,北连甘松,至于灌口。”文翁在治理湔江的同时,为湔堰灌区惜水如金的春耕时节,提供了丰沛的水源,故称湔江堰为金灌口。“汉文翁为守,穿湔江水堰流以灌平陆,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也”。 文翁深谐治水之道,关口“皂角岩堰塞湖”的治理,只是缓解了当年的水旱灾情,湔江治理必须标本兼治。据史料记载文翁在关口之上疏浚九溪,在关口之下开通九河,灌排兼用,基本治理了湔江水患,至此湔江堰工程河口分布以及平梁布局基本定型,形成制式水规。其后湔江堰两千多年的维护和岁修均按旧制墨守成规,灌排功能延续千年,恩泽繁郫,惠及广汉、新都,堪称古代水利奇观。 “治水兴利”是文翁治理水患与发展农耕相结合的科学创新与治水理念。文翁为弥补湔江水量不足,跨流域引水蒲阳河,与湔江支流清白江相通,穿湔江口灌繁田。文翁 “引岷济湔”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始二年,蜀郡辖区共有编户26万余户,人口近125万人。文翁疏通湔江堰新增灌溉面积千七百顷,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繁郫膏腴,殷实富足。湔江流域可谓“水旱从人,时无荒年,不知饥馑”,这在当时堪称水利奇迹。古人将文翁治理湔江与李冰修建都江堰相提并论,功若等同,“东若不尽汉时水,西望长陪秦守祠”。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史志彭州 《文翁治理湔江的传说与历史功绩》[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