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两年,东林社区分别在成都市慈善总会、彭州市慈善会设立了两只社区基金,将慈善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利用“善资源”撬动“大治理”,汇聚“小资金”温暖“大民生”,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和支持。
2024年6月,辖区内东大街220号一住户家中发生火灾,造成邻居胡全发家中雨棚、落水管道等受损,各种维修维护费用较大。由于受灾户主经济损失严重,无力承担胡全发家的维修费用,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胡全发家也比较困难,便从慈善基金里为其申请到困难救助金1500元。“还好社区有慈善基金,不然对于我们这个经济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困难的。”胡全发感叹道。
社区居民积极向慈善基金捐款
“社区居民有困难,通常是向民政、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去申请救助,但也有一些困难是救助保障体系覆盖不到的,”东林社区党委书记彭勇说,“而有了社区慈善基金后,就可以实现‘慈善补缺’,完善救助保障体系,只要居民提供的资料齐全,就可以即时到账,成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及时雨’,让他们暖心、舒心。”
彭妹妹了解到,东林社区慈善基金的来源包括社区(村)自筹的符合规定原始资金,以及社区企业和居民自愿捐赠的资金,目前已筹集资金近4万元。
社区居民通过扫码捐款
“社区慈善基金的用途聚焦于回应和解决社区需求,支持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和项目,包括扶贫济困、扶老助残、救孤恤病、支持教育和文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彭勇说,“此外,基金还用于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全面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地处东林社区的李一氓故居是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彭州市两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大姐作为东林社区的志愿者,一有空就会到李一氓故居参加志愿服务,义务为游客和市民讲解。“我是东林社区的居民,也是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我对李一氓故居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自从这里对外开放后,我们十多个退休党员便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行列,成为这里的讲解员,发挥余热,让红色文化持续焕发光芒。”李大姐开心地说。
像李大姐这样的志愿者,在东林社区还有不少,“我们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有老党员、残疾人、退伍军人,也有物管,他们是由各行各业的人员、组织和商家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我们按照年龄和具体情况为大家划分了工作类别,一共组成了12支队伍。”彭勇介绍道。同时,东林社区还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空间和可拓展空间,集成政务服务大厅、社区食堂、社区便民服务驿站、社区志愿者之家等众多功能,不定期组织居民来参加读书交流会、手工培训、讲座等活动,让居民走出家中、让商家走出商铺融入社区,拉近商家、居民、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社群为主体,以志愿活动等为载体,不断扩展社区社会治理新区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作为彭州社治的改革创新,“信任互助社”小程序搭建起志愿服务等正能量行为的积分管理平台。东林社区的居民也积极通过信任互助社小程序完成志愿活动,获得相应的积分(信义贝),并兑换相应的奖品和服务。
在望蜀里商圈的一家超市里,顾客张大姐在“信任互助社”小程序上向商家展示自己的“信义贝”。“这家店购买一瓶洗洁精可抵扣3个‘信义贝’,我就可以节省3块钱。”她笑着说,因为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她的账户里已经储存了35个“信义贝”了。
居民能从“信义贝”中获得实惠,商家为何愿意参与其中呢?“我们商家也是社区的一员,加入‘信任互助社’平台不仅能支持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能收获更多的客流。”作为最早一批加入信任互助社平台的商家,东林社区一家超市的老板说。
目前,“信义贝”已在社区内实现自由流通,社区居民按需进行社区服务或产品的兑换,这既丰富了社区服务供给,也为社区公共服务开辟了新渠道,还有助于公共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整体运营。
“未来,东林社区将继续聚焦社区基金建设,不断提升运行质量,进一步整合内外资源,持续引导居民树立‘人人可慈善、时时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理念,推动社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将在社区治理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居民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彭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