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 广袤的乡村田野涌现了一批“新农人” 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带动就业、促进强农 不坠青云志,挥洒青春汗 在乡野泥土中开辟出自己的星辰大海 成长为全面推动 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崭新力量
大地回春,春耕正劲。在彭州,一幅幅忙碌有序的春耕图景正徐徐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田野里多了些“新农人”的身影,他们打好春耕备耕主动仗,用高科技助力忙生产,巧用政策勇当“种粮大户”,确保实现稳产丰收。
在丽春镇天鹅村,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架无人机载着农药缓缓起飞,升空向麦田飞去,农药均匀地播撒在农作物上。原来,00后“新农人”周海宁和自己的团队正在利用无人机完成千亩麦田的施药管理。
在这位00后“新农人”的身上,彭妹妹看到,长期从事农耕工作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已经渐渐远去,他正在将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汇聚农田里,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以前老把式种田,犁田、杀虫全都要自己披挂上阵,现在这些机械就能搞定,千亩麦田管起来轻松自如。我可以腾出手来学习种植新技术和管理新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学会科技种田。”周海宁告诉彭妹妹。
周海宁(右)与他的团队成员正在使用无人机施药 农药播撒只是周海宁团队一年种植计划的一小部分,在小麦种植全环节中,他们从播种、插秧、施肥到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现在无人机主要使用在播种和施肥等管护环节,能在空中精准喷洒农药、播撒化肥等,对比传统的人工管护,无人机不仅能够减少一半的时间成本,更能节约20%左右的用工成本。”周海宁说道。
就这样,随着周海宁团队在各个环节中不断实施机械化生产,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们便将手中管理的土地从200亩扩大到上千亩,周海宁团队也在这一轮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田模式中,得到了蜕变,更明白了自己所做事业的意义。周海宁出生于2001年,是这片千亩土地的承包人,这个00后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谈起为何选择回归家乡,周海宁回忆道:“外地工作的经历,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让我敏锐地察觉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机遇。”2022年决定返乡创业的周海宁,结识了几位毕业于无人机专业的彭州青年,对于回归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他们一拍即合。
基层舞台广阔,农村大有可为。新理念接受快、新技术玩得转、新思路打得开,这是“新农人”的优势。“当时我们看到家这边两个村的很多田块是闲置的,我们就决定将这批田承包下来,以更加先进、高效的方式从事耕种。”周海宁笑着说,全程机械化的服务,让他们一年到头都不用动锄头,每天就是“瞎转悠”。
在回乡创业初期,周海宁遇到了许多困难,经验不足、麦苗出土困难、遭受病虫害......“创业太难了,风险总是如影随形,但好在有很多人给我们提供帮助。”周海宁介绍说,在农忙时节,尤其是抢收期遇到雨季等情况,周边的种田大户和村上都给了他很大帮助,让他感觉特别暖心。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才是最好的成长。”在处理一件又一件棘手的事中,周海宁也真正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历练和成长。作为“新农人”,周海宁会去参加各类种植培训、学习活动,也会把前一年种植的失败经历作为来年经验。像周海宁这样的00后“新农人”正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村里,选择去大城市打拼,村上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很多土地也被闲置了下来。”天鹅村党委副书记潘声兰表示,“这几个年轻人思维灵活、敢想敢干,他们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带动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发展农业的思路也会比较新颖,给传统农业带来新的玩法和花样。”谈及“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潘声兰认为,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学习能力可以更好紧跟时代,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农人’让我找到了逐梦人生的新价值,获得了新事业,开辟了新天地。”回望返乡后的种种经历,周海宁觉得只要年轻人有足够的想法、沉得下心,一定能在乡村振兴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他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新农人”应抓住这些重大发展机遇,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谈及未来,周海宁说:“未来,我们想把小麦的种植规模再扩大,靠自己的能力将手里的土地高效利用起来,种出更优质、更绿色、更环保、更高产的小麦,利用自己所学的现代化技术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彭州发布 《彭州00后“新农人”,返乡种田有多能?》[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