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家长们与孩子交流时,难免会遇到“想问考得怎么样又不敢问、担心说话方式不对会影响孩子情绪”等问题。 家长也可能听到孩子自责,“明明自己是会那道题的,但是当时就是没有想起来”“考试时间太紧张了,我没有答完题目”“选择题太模糊了,没选对”…… 那么,高考第一天家长和孩子交流要注意什么?“三要”“三不要”请查收 “考得怎么样啊,考好没有”? “题目做完了吗”? “考题难不难呀”?
可能部分家长想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关爱。但有时,不恰当的关心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愧疚。 “小帆今天高兴回家了,看样子考得很好哦”! “小辉说只错了一个选择题,啧啧啧,厉害”!
可能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情绪低落,希望通过“参照物”的对比来激励考生。但此刻,这种对比的激励方式不仅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还有引发愤怒,情绪波动。 当孩子告知第一科考得不理想,部分家长瞬间变得焦躁,唉声叹气,语气中透着责怪。其实这时孩子更需要从亲近的人这里得到安慰与鼓励,而不是否定与指责。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更从容,更淡定,鼓励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 家长要明白,当考试失利时,最为煎熬和痛苦的一定是当事人,孩子在本身就很自责很懊悔的情况下,家长更要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考试失利的现实,坦然接受一切。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即使第一科考试失败了,其他科目不放松依然有希望取得好成绩。考试其实是一次与‘自我放弃’的较量,你强他就弱。”在理解孩子的同时,通过对孩子自身情况的分析,沟通与交流,使孩子保持冷静,保持斗志,迎接下一场考试。 当第一场考试没有达到期望值,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孩子以及家长脸上的失落无法掩饰。如果家长不恰当地刻意表现得“平和松弛”,可能骗不了敏感的孩子,孩子还会觉得大人们虚伪。所以,家长们要训练从内心接受孩子的失败。 孩子第一科考试失利后会非常沮丧,家里的气氛容易变得微妙。家长要先在内心接纳孩子的失利,无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能够真正以宽容平和的态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关注,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愧疚和自责,帮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 少问学习,积极暗示 不会聊天那就来个拥抱 尽量少问一些与考试、学习相关的问题。如果孩子愿意跟你分享,不用你问,他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在每一次考试中的得失,如果孩子不愿意与你分享,多问也无益,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他的压力越大,就越害怕失败。他们会产生:“我如果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我一定不能失败”等担忧,在成绩不理想时,他们便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影响考试。 所以,当你想不出更好的安慰和鼓励的话语时,就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无声地陪伴,不多说一句话,反而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这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明显的稳定作用。 高考不是结束,而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开始。这个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遇到挫折。父母就像一个稳定器,让孩子处在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之中,遇到紧急情况也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 期待每一位高考学子都能金榜题名,也衷心祝愿所有的家长都能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走向幸福的生活。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科普彭州 《高考第一天,家长和考生交流请注意“三要”“三不要”》[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