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在任期间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备受推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创公立学校、实施官办教育第一人两千年来对巴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月26日 以“文翁兴蜀 化育天府”为主题的 文翁文化研讨会 在彭州市丹景山隆重开幕
因为有文化根基和千年文脉 所以让彭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明星
文翁的魅力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彭彭专访的几位专家、学者中 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四川省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川内著名学者
“文翁文化”四个字已成为凝固在巴蜀人心中的标志性文化。文翁文化,化育天府,是赓续历史根脉代代相传,文化传承纚纚相续的具有永恒勉励的研究课题,是深入研究东部文化故乡生长的文翁如何化育西部文化风土的东西部交融时,历时弥久而弥新的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时代课题。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古文学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文翁是历史名人,在成都和彭州都留下了很多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成为了非常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资源来支撑,很多资源都是一次性的,但文化资源不一样,只要我们把文化资源利用好,它就可以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能产生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彭州,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层面,要把文翁文化的资源,从学术和继承弘扬的层面梳理好,提炼出要点、重点和亮点,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的第二个层面,即应用层面,提供资源。这些亮点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生长点,古人给我们留下文翁文化的遗产,把文翁祠等这些遗产资源用好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作为文翁文化的富集地,我相信彭州的明天更美好。 成都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
成都官民对于文翁精神的传承、弘扬经历了2000年的风雨,薪火相继,至今宏壮。这是天府文化最令人崇仰的文化名片之一。把文翁放在思想文化的转换中去审视,会发现他的志同道合者除了弟子和心心相应的蜀郡人民外,更有孔子、孟子等先圣、赏识他的当代君王,尤其是有董仲舒、司马迁、班固这样的文化巨匠,文翁何其幸运也。当然,因为文翁这样一个循吏与伯乐被朝廷派来做蜀郡守,并终老于蜀,成都、巴蜀因此快速融入华夏文明,在精神上也成为“天府之国”,这座城市,又是何其幸运也! 天府文化杂志主编
文翁兴修水利。上承李冰,下启后代,文翁在今天的彭州兴修水利的实践,使他列入以水利事业而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序列而毫无愧色。我比较理性地认为,他一定在蜀郡太守之前的其他地方任上,有过水利工程的实践。这些实践既可能有成功的,也可能有失败的。没有这些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他很难主持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复杂的但是又是非常完美的水利工程。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将水利学家单独从政治家中抽离出来赋予文翁也无不妥。 四川历史名人“文翁” 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 照亮了彭州的天空 成为彭州最珍贵的名片之一 文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作为西汉时期蜀郡的太守 以其开明的政治理念和先进的文化政策 为彭州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文翁,出生在庐江郡舒城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任蜀郡太守期间,兴教育、举贤能,激起蜀地向学之风,成为“文章冠天下”之地;同时,兴修水利,开湔江口,灌溉农田二千余顷,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升平景象。
文翁任蜀郡太守时,一日湔江断流出现灾情,湔氐县的部分地方一片汪洋(今彭州市通济镇和白鹿镇一带),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文翁考察灾情,驻足天彭门,只见岩石垮塌压断河床,致使断流成灾,上游水淹良田,下游久旱无收。
文翁见此情状,立刻回到郡府,召集州官议事,并当即上书朝廷,争取治水资金,同时开始在地方的绅士中募集钱款。不久,朝廷拨款赈灾,文翁亲自指挥疏浚河道,大力治理湔江。首先疏浚了山内的九条河流,使之顺畅汇入湔江;在关口下游,开通九条河,把湔江之水分流到下游各州县,并在平坝建立了自流灌溉水系。
治水举措深得民心,民工纷纷不遗余力,不到两年便打通岩石,灾情得以控制,百姓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可以说,正是那一脉远道而来的湔江水,充实了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滋润了如今的大美彭州。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彭州设立思文乡(后为通济镇思文场,现今白鹿镇思文场社区)。
为了纪念文翁治水的历史功德,清朝初年,彭州人在湔江河畔修建了文翁祠,祠内石门内刻下“东流不尽汉时水,西望常陪太守祠”,千百年来人们祭祀不断。
承天府之文化,扬彭州之神韵。如今,坐落在丹景山镇湔江河畔的文翁祠已重建完工,重建后的文翁祠为两层祠堂建筑,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青砖、木梁、古瓦建成,地板由青石板铺就,以祠堂祭祀、文化展示、观景和休闲为主要功能。
青砖灰瓦、亭台楼阁。整体建筑卧于寿阳山下,与牛心山对阙,守望湔江的浩淼烟波,眺望天府平原的富饶广阔,并顺山势呈台阶式抬升。
文翁,勇于创新,是西汉时期蜀地的政治家、教育家。两千多年前,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蜀郡郡学,这所学校就是如今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并培育了严君平、杨雄、“三苏”等“大家”。
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即为汉文翁石室旧址所在地 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文翁再次与彭州结缘,文翁精神再次德泽彭州大地,启慧彭州莘莘学子。在天彭这片沃野上,成都石室白马中学传承着文翁兴学立教的千年薪火,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生命的自由生长,践行着有温度、有灵魂、有思想、有体验的教育理念。
我们相信 此次文翁文化研讨会的举办 必将使“文翁化蜀”的精神 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品鉴彭州 《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文翁精神在彭州薪火相继、至今宏壮》[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