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让我们一同聚焦老年群体,关注他(她)们的心理健康。 当前“银发族”的网瘾现象日益突出,有朋友发现父母每天在互联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边做饭边刷视频。根据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14.3%,达1.53亿。今天,市四医院老年医学三科副主任医师任华为您讲解老年人网瘾背后的心理因素。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远不如年轻人,长时间坐着上网、玩手机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颈椎病、肥胖、手部肌肉疼痛、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失眠等。 沉迷互联网容易使老年人和家人、朋友间的交流减少,加剧社交隔离问题。同时,花费过多时间在互联网,会使老年人无法专注于更有意义的活动和兴趣爱好。 老年人数字思维不足、信息更新较慢,在面临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时难以辨别,容易陷入网络诈骗。同时,因为老年人十分关注身体健康,有延年益寿的心理,更容易陷入保健品的传销骗局。 不论老人还是小孩,网络成瘾行为背后的核心原因之一都是希望通过虚拟的网络满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失。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拥有了大量的时间空闲,互联网中爆炸的信息和新奇的内容可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另外,子女们忙于工作和生活,老人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小,社交隔离及孤独感让他们更容易在互联网上寻找社交联系,并且通过观看情感直播、打赏连麦等方式来弥补情感空缺。 老人们退休后,逐渐从社会的舞台中心退场,不愿老去的他们通过网络娱乐、网络交际互动等证明自己的存在,通过完成任务提现、点赞关注等方式获得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 大量短视频为主的娱乐软件操作门槛低、内容吸引力强,划一划、点一点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老年人更容易沉迷其中。同时,大数据的算法根据年龄、性别和浏览偏好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精准推送,“贴心”地迎合了老年人心理,使老人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强烈依赖,逐渐“上瘾”。 儿女们要经常关心陪伴父母,尊重父母的家长地位,肯定父母的作用和价值,传递家人的亲情温暖。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戚朋友保持联系。鼓励老人参加老年课堂、上老年大学,培养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绘画、养花、种菜、垂钓、舞蹈等。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自然就会减少上网的时间,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 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分配时间,平衡在线活动和其他日常生活。子女可以帮老人在手机上设置“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长、视频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与提醒,防止其过于沉迷。 任华,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老年精神科病区主任,目前已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现为四川省优抚医疗健康服务专家委员会成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医学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成都市预防医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应急医疗救援队精神卫生分队队员。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健康彭州 《【健康提示】“银发族”为网瘾所困?专家开方:儿女们多关心陪伴》[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