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内江市成功入选。
入选的背后, 成都做了何种努力?
成都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市、成都市等60个进入此份名单的入选城市,均经过各地自愿申报、省级部门推荐、省政府审核、国家复核等层层筛选。
▲武侯区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
成都市对申报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申报统筹协调,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时间推进申报工作,明确相关任务和责任分工。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定期开展会商,协调解决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同时,成都建立健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等应急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组织体系,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完善值班与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应急工作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管理,增强及时、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
确立了组织架构,明晰了岗位职责,成都再施以完备政策保障。资料显示,为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成都市还出台了垃圾分类、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系列意见、规划、办法、指南、标准等政策文件。
▲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箱投放垃圾
《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助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成都市废旧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清理回收管理办法》《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拆解示范企业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一个完善的、不留“死角”的政策保障体系得以建立。
成都先行先试生活垃圾分类
伴随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的生活垃圾总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让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成都作为全国人口规模第四的超大城市,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走出了一条路子。
成都市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垃圾分类先行重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2020年10月9日颁布、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总共10章78条,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以及生活垃圾投放、清扫、分类收集、转运和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要求,创新提出“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思路。
▲成都绿色循环科技产业园餐厨垃圾处置设施
推进“四分类”收集点,投放容器和运输车辆更新改造,结合文明城市测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标志更新,强化分类投放、收运、处置行为引导和工作规范。截至目前,已在792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在全市公共机构及1.7万余个小区铺设四分类设施30余万个,并配备标志统一的四分类收集运输车2800余辆。
大力实施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补短板行动。到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9个、无害化卫生填埋设施6座,焚烧处置能力达1.58万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4个、就地处理设施50余个、社会项目23个,厨余垃圾综合处置能力达2600吨/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
▲箱体式小型电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车
创新举措“无废细胞”在成都上线
在成都全域推进的垃圾分类行动,为成都探索建设“无废城市”奠定了政策和工作基础。
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近年来被媒体及研究机构频频提及。因其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无废城市”的建设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成都,围绕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诸多有益尝试落地变现。以“无废”定义的“无废细胞”标准已在成都上线,“无废酒店”“无废商圈”“无废景区(公园)”“无废乡村”、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等陆续创建、验收与评估,成都“无废城市”建设实现自下而上有序推进。
长安静脉产业园
试点示范扎实开展,成都推动了长安静脉产业园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长虹格润等3个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了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为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2021年底,全市实现回收废旧纸品、废旧钢铁、废旧塑料、废旧贵金属、废旧纺织品和废旧玻璃分别达205万吨、198万吨、54万吨、28万吨、9.5万吨和7.5万吨。
同样在去年年底,成都市已建有2490个社区回收站(点)、26个再生资源市场(分拣中心)和1个国家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回收市场为平台、回收网点为支撑、现代运输为纽带”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二手商品交易渠道及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成都市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发展,支持线下实体二手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鼓励建设集中规范的“跳蚤市场”,目前成都市有10个二手车交易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