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之城   关注彭州   天府金彭•博物志 | 咔嚓!来看古人的照相术超赞的~
返回列表
查看: 12040|回复: 0

天府金彭•博物志 | 咔嚓!来看古人的照相术超赞的~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86

回帖

570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00
发表于 2023-4-26 11: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
国之瑰宝
光耀四方
见证华夏文明的历史与辉煌
历史青睐彭州
为金彭大地留下了无数宝藏
推出“天府金彭•博物志”
今天与你一同走进彭州出土的
佛教造像和画像砖


彭州素有“蜀中膏腴之地”的美称,文化传承悠远。据考古资料显示,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蜀王柏灌、鱼凫、杜宇所居”之地。秦灭蜀后,彭州是四川最早的置县之地。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几千年来,彭州这片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情景交融的神奇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彭州人民,造就出彭州独特灿烂的区域文化。

d0f5b6ae9257f141890037eb92fa98c3.jpeg

佛 教 造 像

1994年8月,在清除龙兴寺残塔的施工过程中,在残塔地宫的石室里发现了一处用砖砌成的长、宽各2.6米,内深2米的密封式正方形空间,里面散乱堆放着一批残破的佛教石刻造像。据考证,其中最古老的石刻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圆雕菩萨坐像

龙兴寺残塔地宫内所发现的数十件佛教石刻造像,除六件刻有年代、铭文的造像碑及圆雕类的石刻外,多为圆雕的石质立像,且大多数为观音像。

背屏式双菩萨立像

背屏式造像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造像形式。双观音立像是四川地区南北朝后期开始流行的造像题材,到唐代成为四川佛教摩崖造像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这两尊观音像,长发披肩,腰腹部肌肉明显,下系长裙,裙腰呈粗绳状,身体曲线突出,显现出佛教石刻造像从南北朝时期向唐代过渡的特点。

圆雕观音立像

南北朝后期的作品开始出现唐代的风格迹象,受内地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服装、饰物等方面;在色彩上,重彩浓墨,表现技法日渐成熟。南北朝及之前的菩萨形象,以端严为美;隋代的佛像,以前腹突起,站立的重心向前倾作为标准姿态;唐代的佛像,头部稍侧,扭腰屈体,形成S型,也称头、腰、臀三段屈曲式。

圆雕观音立像的项圈上悬坠装饰有两串璎珞,璎珞相交腹前,相交处饰有宝相花,戴花形臂钏,帛带绕腹前和腿上两道,是典型的唐代菩萨造像。菩萨头后有插头光用的榫头,是四川唐代可移动菩萨造像中最常见的形式。

圆雕菩萨立像

唐代佛教造像多以现实中的高僧为原型,特点就是:雄浑、丰满、温和。加上华丽的衣装、佩饰,以及飘举的帛带,更衬托出佛像优美舞姿般的造型。

这尊刻于唐代的圆雕菩萨立像,双凤含绶为唐代较流行的图案,但大都用在金银器或丝织物上,佛教上也多用于各种雕刻的装饰部位,用于造像的璎珞却很少见,因此,此尊圆雕菩萨立像殊为珍贵。

20973055fa0d7ec60349eb0f53bd3685.jpeg
释迦牟尼佛像

这件扁体碑形的造像石,刻于周(武则天)圣历元年,据考古发现,在大周(武则天)纪年石刻的铭文中,就有武则天改制的12个文字中的4个。这些字当时已流行于敦煌、昆明等边远地区。在彭州龙兴寺古残塔的地宫中发现的这两件石刻上的文字,再次证明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国力十分强盛,令出即行。

c2b1691e19d3b5cb3b40b17c13f874a7.jpeg
释迦牟尼造像石碑背面铭文

彭州市龙兴寺古残塔地宫内出土的石刻佛像,年代久远,可追溯到公元533年到公元737年,前后相距了205年的时间。历经梁、隋、周、唐四个朝代,这些石刻佛像的造型风格和文字都有不同的变化。

这批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及圆雕佛像虽然大多已经残损,但其中也不妨有一些堪称石刻造像中的精品。为此后研究南北朝和隋、唐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魅力,提供了大量有力的实物佐证。

画 像 砖

一个地方出土的文物是反映该地区某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的实物。彭州出土的大量汉墓画像砖,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反映了东汉时期彭州的历史状况,是研究彭州在东汉时期社会的最生动、最可靠的实物资料。

庖厨画像砖

彭州从新石器时代就被垦殖,在秦初就被公认为“膏腴”之地。西汉景帝时,蜀太守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繁县土地肥美,物产丰饶,“有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无凶年忧”。

庖厨画像砖

四川省是全国画像砖(石)墓最集中的四大地区之一,而彭州则是四川省主要集中的地区之一。彭州画像砖墓主要集中在太平、致和、三邑、竹瓦、濛阳、罗万、义和、升平等地。仅五十年代修宝成铁路、修官渠堰(今人民渠)和农田建设,就出土数以千计的画像砖,而见诸于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博物馆和考古报告中有名有号的数量也以百计,其中不乏珍品。

在汉代,当时彭州这片区域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有泉水、稻田”(《华阳国志·蜀志》)实行自流灌溉,农耕生产者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财富。彭州出土的汉画像砖反映了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

8591d4736973bd2cbf649eb3d5eb0fbd.jpeg
拾芋画像砖

说到“芋”,现代的人并不生疏,菜市场出售的“红咀芋”“莲花芋”“鸟杆枪”,还有特色菜品“芋儿鸡”,人们都耳熟能详,但这些“芋”只是流传下来的旱作芋品种,画像砖的“芋”却是水生芋品种。在先秦时期,芋是蜀人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彭州的先民们也就靠着生长在平原沼泽地里的野生水芋生存下来,他们用双手创造了真正意义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到汉代,芋已是成熟的人工栽培品种,“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作为种出售的已达十四个品种。

a227825f6d7fb1ea392fb6b43c7c63a3.jpeg
舂米画像砖

《舂米》画像砖的匠师,熟悉生活,观察仔细,创作的人物情态各异,形象生动,构图上也独具匠心,不止写实,还能使观赏者感知画内劳作的声响。重要的是画像中刻画的足碓、立筛等不易存留的劳动工具,为研究汉代农业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464f843985e65ee874cd5ae1b1896df5.jpeg
放筏·钓鱼画像砖

放筏·钓鱼画像砖反映的是古老的鱼鹰捕捉和钓捕方式。河流贯穿画面,河里刻画有鱼、鳖、蟹等水生动物活动,水上水鸟游戏,河面有一只前窄后宽的竹筏,筏上二人,一人握竿撑筏,一人半跪在筏上,倾身伸手迎接正飞回竹筏的鱼鹰。

cbec987dc8e22b70759af0bbe97ca952.jpeg
酿酒画像砖

商业的发展使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当时成都成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而人口数却超过长安。彭州出土的汉画像砖反映了以“膏腴”之地称雄蜀中的繁县亦是商业发达之地。

‍羊尊酒肆画像砖‍

此画像砖就是反映汉代酒作为一种商品的销售情景。《酿酒》《酒肆》两方画像砖不仅反映了汉代酿酒和销售业的历史状况,两砖刻画的独轮车也反映了早在汉代独轮车就是普遍使用的运输工具,这就为研究四川交通运输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a05a2fdbaa1ba72f8de03d2aba428a5c.jpeg
市集画像砖

《市集》画像砖制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在49×38(厘米)的方寸之地创造出一幅熙熙攘攘、热闹繁荣的城市商贸场景。从布局上看,这是一个正规的综合性市场,分为正南其北的四个贸易区,通道两边都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建筑形式为悬山式瓦房。

a4f3d7a776391b23ec32153ffb4e95c3.jpeg
赶集画像砖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有丰富的物品到市场上去销售,然后买回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赶集》画像砖的制作者熟悉生活,他们在38×28.5(厘米)的砖上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汉代农民参加商业活动的情景。

民间艺术家用两种不同的形态动作,两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和相反的行进方向,用生动鲜明的艺术语言讲述了汉代赶集的故事,从侧面真实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城市商业发达的史实。

月神羽人画像砖

彭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是一座充满了久远记忆和岁月积淀的城市
在彭州的博物馆
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撩开神秘面纱
静静讲述着岁月深处的故事
那些古蜀文化与思想碰撞交融的故事
那些古老年代里的印记
正缓缓向你走来
……




图文源自:品鉴彭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2 | 帖子: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