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彭州金彭大道中段的“清真星月楼”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大招牌,上面写着“成都市名小吃大伞蒸牛肉”。光顾这个餐厅的食客们,总少不了品尝这道特具风味的伊斯兰教名小吃。大伞和蒸牛肉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要探讨这个问题,还得从它的创始人谈起。原彭县(现彭州市)回族食堂已故的回族厨师穆文忠,早在1931年(民国二十年)由于生活所迫,就在当时北门外的太平街西口的空坝里,撑起一把足有十来个平方米的油布大伞,以遮烈日,挡风雨。一个烧焦煤的可搬动的大炉子上,重叠着足有五六尺高的竹制蒸笼,大伞的周围摆放着长条桌和长板凳。每当上午10点左右蒸牛肉熟了的时候,吸引着人们围伞而坐,饱食着美味菜肴。开初,这蒸牛肉还是以价廉物美而受到下苦力的人们的欢迎。由于穆文忠是回族穆斯林,善于制作各种牛肉食品,注重色、香、味、形。加之他忠诚踏实,做事一丝不苟,虚心吸取顾客意见,技术得到不断提高。蒸制程序更加合理,调味更加精细,从而使他的蒸牛肉特别受到广大回民和汉族群众的喜爱,生意一天天兴隆起来。建国后公私合营,穆文忠成为回族食堂的厨师,有了较好的制作场所。各种条件更好了,他又在原拌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用料,这样制作出来的蒸牛肉更加鲜美。但人们总是怀念围坐大伞周围的长条桌吃蒸牛肉的情境,每进回族食堂,总要叫来一份“大伞蒸牛肉”,久而久之,“大伞蒸牛肉”这个名称,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1990年,大伞蒸牛肉参加了首届四川省食品博览会,受到许多专家和美食家的好评,并在制作程序、营养方面得到了指点,使“大伞蒸牛肉”的制作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次博览会上,“大伞蒸牛肉”获得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成都市名小吃”称号。1991年《四川烹调》杂志第二期以“川西坝子的蒸牛肉”为题,对大伞蒸牛肉进行了详细介绍。1992年的四川友好国际观光年首游式博览会上,参展的“大伞蒸牛肉”备受青睐,顾客每天排长队等待一饱口福,简直是供不应求。外国宾客也对其大加赞赏。“大伞蒸牛肉”将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流传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