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儿,就是我的家。” 24岁的王文莹站在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以下简称“规划厅”)外的廊道上,眯眼望着兴隆湖北岸一角。那里是兴隆街道,以前的兴隆镇。 “你很难想象,过去这里什么都没有,全是农田和一片水洼。”在她的记忆中,以前,兴隆镇上大多是小楼房和砖瓦房,周围全是农田。镇上最高的建筑,是一个三四层高的超市。现在,那些破败的景象早已不见踪迹。湖边的地标建筑,已变成232米高的财富大厦。 住在四川天府新区兴隆街道保水社区的王文莹,是地地道道的兴隆湖“原住民”,也是规划厅的讲解员。她工作的地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的地方。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2022年3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明确支持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谆谆嘱托,重如千钧从“首提地”到“示范区”从理念到蓝图兴隆湖就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西部(成都)科学城拔地而起地铁通到家门口社区就有好学校……过去几年来,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带动了家门前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她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一样,在奋进着成都发布
,赞136
巨变之始
采访这天,天气晴好。 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不时有各种水鸟飞过。清澈的湖面下,水草摇曳,鱼群穿行。向东,可见郁郁葱葱的龙泉山,向西,可望莽莽起伏的西岭雪山。 记者见到王文莹时,她正站在规划厅外的廊道上,眺望对岸沿湖生长的西部(成都)科学城。天蓝水清,美得像一幅画。 眼前的景色与小时候的记忆重叠,已经完全变了副模样。唯一让她能认出的,是湖底依稀可辨的鹿溪河河道。 发源于龙泉山脚下的鹿溪河,蜿蜒流淌近80公里后,从黄龙溪汇入锦江。这条河属于都江堰水系府河左岸支流,也是过境四川天府新区的第二大河流。如今兴隆湖所在的区域,本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泄洪洼地。
▲王文莹家的老房子
王文莹记得,因安全原因,小时候如果和小伙伴相约来河边玩水,是要被家长责骂的。有一次,她偷偷跑来玩水,河水还冲跑了她的一只凉鞋。兴隆湖的巨变,始于2013年。那一年11月,兴隆湖项目动工。与此同时,四川天府新区对鹿溪河上游河段生态进行修复,先后启动实施“重拳治水”“农村面源污染专项治理”等治污行动,同步有序推进鹿溪河沿线截污管网、四川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现在的兴隆湖 第二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成为第11个国家级新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四川天府新区获批那一年,王文莹刚好16岁,还在双流艺体中学上高中。节假日回家,路过机器轰鸣的施工现场,青春懵懂的她,从未想象过兴隆湖之后的模样。阔别14个月,“换妆归来” 2017年年底,四川天府新区对城市规划进行迭代升级,联合来自同济规划院的设计团队,结合此前的规划建设经验,重新调整了城市规划思路,将原本沿道路布局方案,转变为“沿河”“沿绿”布局新模式。
如此,河流、湖泊、绿地在四川天府新区都不再是城市的后花园,而是城市空间,而且具有可以带动产业发展的功能。
这一模式的转变,使得城市与山水真正融合在同一维度下,也是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城市形态的关键之举。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天府新区考察,在兴隆湖畔,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
由此定义了“公园城市”的初步形态。
▲四川天府新区 按照鹿溪河全流域水环境治理总体规划,2020年8月,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正式启动。也是这一年,时年22岁的王文莹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她看到家门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诸多机会,最终选择回到兴隆湖畔,成为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的讲解员,为参观调研团队讲解四川天府新区的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 王文莹刚入职时,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刚刚启动,湖边拉起了高高的围挡。14个月后,兴隆湖“换妆归来”,不仅面貌再次大变样,兴隆湖的水质还从IV类水变成了现在的总体III类水。“综合提升后,水质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你看,因地形原因,在不同的地方,湖的颜色是不同的。”她带记者走到湖边,湖面在阳光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通过邻水营城、兴利除害、蓄水成湖,如今,兴隆湖已形成水域面积约4500亩、湖区面积6500亩、蓄水量达670万立方米的生态湖泊,也成了绝佳的观鸟胜地——经过打造的兴隆湖,鸟类从52种、几千只发展到如今的65种、种群数量超过3万只。这里,既是她的“心安之处”,也是她的“追梦之地”。
|